News Media

新闻媒体

您当前的位置:

讣告 | 沉痛悼念复旦大学中西结合研究院沈自尹院士!

讣告 | 沉痛悼念复旦大学中西结合研究院沈自尹院士!

1.jpg



2.jpg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沈自尹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3月7日7时22分在华山医院逝世,享年91岁。



 沈自尹先生个人经历 


沈自尹,祖籍浙江镇海,1928年3月出生于上海,1949年3月参加革命,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7月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分配至广州岭南医学院工作,1953年8月进入华山医院工作至退休,曾任华山医院中医脏象研究室、中医科、中医教研室主任和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沈自尹先生学术成就  


沈自尹是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脏象学说和病证关系研究的开创者之一。率先发现肾阳虚证者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低下和紊乱,并用现代科学方法证实其有特定病理基础,在临床进行支气管哮喘、肾病综合征激素依赖等中医药治疗研究,开发新药急支糖浆、补肾益寿胶囊、补肾防喘片等。


沈自尹曾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6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


3.jpg

沈自尹师从名老中医姜春华教授学习中医(1955年,上海姜老家)



 沈自尹:中西医结合 

 之路有独特的魅力 


事业的追求为了理想,生活的乐趣乃是创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我走上中西医结合之路最初并非自觉,但一旦自觉了,就抓住不放,进行长期的积累,这大概是因为我处事有一定的毅力,坚持就来自毅力。这个伟大的事业吸引了我,令我在这条道路上一走就是半个世纪,必然因为她有独特的魅力。


中医与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绘画是一门艺术,不论是中国的水墨画或者是西洋的油画,画家都要事先经过构思。中医不属于艺术的范畴,可是它却有着艺术的特征。医者意也,这个“意”是“意思”的“意”、“意想”的“意”,这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指构思。当然这不像绘画和音乐之仅供耳目赏阅,这构思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治疗效果的好坏,中医诊治疾病的水平参差不一,看来就在“构思”的水平。


比如几个徒弟跟着一位老中医学习,几年下来,有的徒弟可以把老中医的处方成套地背下来,甚至于连每一味药的位置都一成不变;可是另外几位徒弟,他能够把老中医的心得与作风学到手。前者学了形,而后者学到了神,学形者死,学神者生。医生临床构思水平的高低,就决定了治疗效果的好坏,中医就是这样一个特点。


把中医理论用西医方式表述出


一定要把中医的理论用西医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述出来,得到方方面面的认可。有六个病种可以用补肾治好,当时我就想这就是“异病同治”,不同的病用同一个方法来治疗。既然是“异病同治”,它一定有共同的物质基础。我们从这里找了突破口,开始了中西医结合去研究中医。


现在国外对中医有一定的重视,但是还远远不够。他们看到中医治病好,这是感性认识,如果把中医的理论逐步讲清楚,用现代的语言把它阐述出来,那么他们就更容易接受我们的中医,从而进入世界潮流。

 

中西医结合成果被认可比获评院士还高兴


对中科院院士的评审,我觉得这当然是一个荣誉,可是我更看重的是中科院院士在投票的时候,对我们中西医结合成果的认可,这个意义比得到中科院院士还要让我高兴。


我坚持看门诊是为了病人,只要我能力和体力够得上,我还是会继续看。这些病人都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的老朋友了。在我这里的病人,我不收专家门诊费,只收普通门诊的费用,我也挺高兴的。


4.jpg



 学生、患者们这样说 


▍董竞成  

沈自尹教授博士,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973首席科学家、岐黄学者


我是沈老师招收的第一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沈老师不仅培养了我,还把我留在了华山医院,使我得以在高起点开启我的中西医结合事业。老师是中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研究、脏象理论研究、病证结合研究的开创者。作为追随老师多年的学生,我觉得除了学术之外,老师身上还有许多值得我辈学习的地方,老师对中华民族文化和遗产正确、客观和负责任的态度及对中西医结合事业执着追求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值得我辈终生学习。老师学识渊博、造诣深厚,理论和创新思维活跃,能始终把握现代科技,特别是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脉搏。在肾本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过程中,先后提出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微观辨证与辨证微观化”等理论,这些理论对中国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如今,在老师的培养下,我已完成从学生走向学者的历程。今老师仙逝,我辈悲痛不已,我们将继承老师的遗愿,努力奋进,继续推进我国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以告慰老师的在天之灵。愿敬爱的导师安息!沈自尹院士千古!


▍吴 斌  

沈自尹教授博士后,重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沈老在肾虚证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次证实肾阳虚证有特定的物质基础,并将主要调节位点定位在下丘脑,为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并精辟地提出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中西医结合的基本原则。沈老是响应毛泽东主席“西学中”的号召而学习中医的,毛主席说“我相信这其中一定能产生几个高明的医家”,可以说沈老就是这几个高明的医家之一。  


▍黄建华  

沈自尹教授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研究员


沈老师作为一个学术上的大家,做事严谨务实、持之以恒,但在生活中待人却非常宽容,学生出现了小缺点、小问题常常是咪咪眼睛、皱皱眉、笑一笑。这种个人风格上自由和务实的结合、严与宽的结合,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指引了我怎样来做学问和待人,务必把学术做好放在核心位置,其它要求放低。沈老师在思维上对我也有很大的启发,沈老师遇到问题,无论是科研上还是工作上的问题,往往不急于给出答案,反复酝酿,仿佛潜意识里还在思考,几天之后他会说出他思考的结论,或许这就是科学家在思维上的模样吧。沈老师的功绩、风范永存于我心中。


▍段元丽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教授


10多年前的一天早晨,当我坐在研究所门口看书时,突然听到轻轻的开门声,抬头一看,只见一位清瘦文雅的长者推门而入。见我惊讶的神情,他微微一笑,亲切地说:“你是刚来的学生吧?欢迎你!”原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沈自尹老师。他询问了我的情况,鼓励我好好学习生活。他的一席话对我启发很多,原来学问多的人也可以这样平易近人。从沈老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身影,一位值得效仿的医学大师,一个志在破解健康长寿之迷的追梦者。               


▍陈洋  

沈自尹教授博士后,遵义市中医院康复科副主任


春回却寒,悲闻恩师沈自尹院士仙逝。恩师一生如松竹高节,以歧黄医术治疾苦无数,以西学医理开中西医结合肾本质基础研究之先河。此生有幸跟随恩师沈老在中西医结合的学术领域坚定前行,不断精进乃至有所造诣,皆是恩师躬身垂范,以大儒学风行无言之教使然。身有涯而学无涯,世有艰难而精神坚不可摧,无尽星河风范永垂,永远缅怀恩师沈自尹院士。学生陈洋叩拜!   


▍张素琴  

沈自尹教授博士,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昨日清晨惊闻恩师驾鹤西去的消息,至今仍心情难以平复。恩师沈自尹教授在肾本质和传统老年医学研究中取得显著的成就,是中西医结合的开拓者,自己能成为恩师的博士生,是我一生中最庆幸和自豪的事情。衷心感谢恩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和悉心关怀,恩师国际化的视野,前沿而精髓的学术造诣,严谨勤奋的治学风格,都让我永志不忘,深刻影响着我日后的工作和生活。


▍蔡外娇  

沈自尹教授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助理研究员


今晨收到恩师仙逝的消息,虽早有心理准备,还是觉得衰思难忍。我跟在恩师身边10余年,恩师的为人和学术却仅学了十之一不到。现在年龄渐长,见识渐增,就越能体会到恩师的所言所行,越能感觉到自己的幸运和年少时的浮躁。恩师常言,中西医结合是开创性的工作,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恩师自己是50年代受过最正统严谨西医培训的人,后西学中,跟随中医大师姜春华老先生,师带徒,熟背经典又能融贯中西。恩师在科学研究上紧跟最新技术手段,在科研思维上遵循中医本身的规律。恩师的足迹无不显示其巨匠风采。恩师之成就,学生难望其项背,愿以勤补拙,为中西医结合添砖加瓦,以慰恩师在天之灵。恩师千古!学生 蔡外娇于美国波士顿遥寄哀思


▍孙贤俊  

沈自尹教授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治医师


作为沈老师招收的最后一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我于2015年进入华山医院就读,当时恩师已经87岁高龄,但仍坚持亲自指导我的博士科研课题的设计,定期听取课题的进展汇报并加以改进,深入了解我的学习及生活状况,平易近人。直至89岁高龄恩师仍坚持中医门诊,在门诊上把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授予我,恩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诚实做人、认真做事的高尚品格将会影响我的一生,使我终生受益。


▍申重华  

患者


我年轻时就患上了支气管扩张伴络血,经常有肺部感染,不知用了多少抗菌素。当时红霉素是作用最强的抗菌素之一,但也无法控制我的肺部炎症。无奈之中,经人介绍到沈自尹教授门诊就诊。沈老用中药加西药的方法,很快控制了肺部感染,支扩咯血的症状也逐步改善,渐渐地我的体力恢复了,开始上班。从那时起,我就认定了沈老,一直在他那里吃中药,一吃就是几十年。同时我还认为中西医结合就是好!